(资料图片)
付彪
随着暑假即将来临,全国多地校外体育培训逐渐火爆。这些培训虽然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拓展体育运动兴趣,但其中也暗藏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为此,北京市体育局近日发布《关于安全参加校外体育培训活动的警示提醒》(以下简称《警示提醒》),旨在帮助家长和孩子规避风险,确保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参与体育培训。(6月28日《工人日报》)
随着体育中考改革和“双减”政策落地,家长对孩子的体育运动越来越重视,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不断升温,体育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育培训机构超过3万家,2020年全国体育教育与培训的总产出达2023亿元,针对青少年的培训占相当大的比例。预计到2023年,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规模将超1300亿元。
校外体育培训作为学校体育的补充,无论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还是运动技能的培优补差,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行业爆发式发展的同时,一些乱象也屡见报端。不少机构师资不专业、课程无体系、教学不规范,给家长和孩子带来困扰。还有很多连场地都没有的“野生机构”“野生教练”,在安全保障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给孩子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
前不久就有媒体报道,在居民小区、商超“地下二层”和公园中办班的体育培训机构不在少数。有的机构教练名字仅以“李教练”“高教练”显示,或以“汉堡”“西瓜”代替,一些教练给出的教师资质也仅仅是其教育背景。根据相关规定,培训机构应当配备安全员和急救员,但机构多以“上课时老师会高度关注”“这方面我们会非常注意”作为回应。
更令人诟病的是,按照相关规定,校外体育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总额不得超过5000元,但当下体育培训市场动辄上万元的超额“大课包”仍是主流。一些机构尽管也提供“小课包”,却还是极力推销“大课包”,因为“小课包”算下来往往单价还会更高,让家长陷入两难。
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从场地设施、课程、从业人员、内部管理等作出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北京市体育局发布的《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准入审查工作指南》,对培训机构的场地、从业人员、执教人员等都提出了细化要求。河南信阳、广西南宁等地今年也出台相应规范,强化体育培训机构的安全管理和对消费者投诉的处理。
暑假是孩子们参加体育培训最火热的时期。为保障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愉快的暑假,北京市体育局发布《警示提醒》,提醒家长们在为孩子报名体育培训、体育夏令营等活动时,注意机构证照是否齐全、注意培训场所是否合规、注意机构教练是否德技兼备、注意规避预付消费风险,倡导机构依法履行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可谓正当其时,非常必要。
当然,强化体育培训机构的安全管理和规范运行,不能仅靠机构自律和家长甄别与规避风险,还需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严格培训机构准入审查,严格从业人员资质抽查,严格场地、设施、消防等安全隐患检查。多方合力,才能“拧紧”校外体育培训“安全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