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大出版社”)合办的“‘北大学脉与精神传承’论坛暨《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新书发布会”近日在京举办。
据介绍,2018年以来,文研院先后举办了5期“传承”系列讲述活动,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同学科的26位北大学人参与其中,讲述他们在不同时代与北大的缘分和故事。适逢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之际,文研院将这些讲述者的故事整理集结,与北大出版社联合出版。
【资料图】
北京大学是无数学子向往的高等学府,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参观游览,更是研学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北大这座校园中流传着代代相承的优秀学风,“传承”系列讲述活动与相关图书的出版将使更多人感受到前辈学人的风采与北大薪火相传的学术风貌。
活动现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供图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表示,“传承”的对象既包括知识与学问,也包括品格与态度。大学是历史与未来、已知与未知交汇之所在,是最能体现传承的地方。北大人有热的心与冷的头脑,故讲科学、重理性;北大重科技,亦重人文;北大有厚重的历史,也一直追求塑造未来。
围绕“北大学缘与精神传承”这一话题,多位学者分享了他们的理解与故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袁明认为,北大在诞生之初便与中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今天的北大应调动全部智慧与资源,承担传承义务,探索一种人类文明史上的大历史。
“传承主要靠人,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传承的内容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气质,外人看不见,内人说不清,但只要身在其中便能时刻感受到其存在。学生对老师理想与行动的继承,事实上达成了一种中国式的‘永生’,构成了连续的生命系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飞舟说。
“在燕园中既能找到学问的深度,也能找到视野的广度,有时还能找到情怀的高度,并时时感受到一种亲切的温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程乐松说,自身的成长受益于师长的“纵容”,这种“纵容”使自己获得了“从容”这样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小南认为,北大始终作为一种气质与精神存在于当下,渗透于日常的学术生活之中。“学人以学脉的延续作为学术生命的准绳;作为北大人,也应以继承北大精神为己任,不仅仅将传承作为一种活动,更应作为一种严肃的机制与开放性的实践。文研院为此而建,也将持续为此努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表示,出版是学术活动的出口和呈现,将使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力量倍增。未来北大出版社与文研院将合作推出更多精品,更好地将北大精神体现出来、传承下去。